当前位置:县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革命遗址>遗址通览
圣头街交通站旧址
圣头街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圣山村圣头2号。
度尾镇圣山村圣头街在民国时期是仙游西北部山区西苑、社硎通往大济、城关的必经之处。圣头街魏阿珠在这里开客栈,是仙游游击队的秘密接头户。1949年仙德游击大队获得的重要情报都是由他传送的,游击队员过往时也都住宿在他的客栈里。
圣头街交通站旧址为魏阿珠客栈,单层土木结构房屋,2房1厅,占地面积20平方米。

中共仙德工委遗址
中共仙德工委遗址砺山中学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下洲社区石牌兜。
为了适应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闽中地委于1949年1月下旬在福清渔溪的溪尾洋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所属各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负责人计70多人。会议由地委副书记林汝楠主持。会议研究确定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扩大游击队以及筹款筹粮筹枪等几项主要任务。会议还根据中共闽浙赣省委的指示,把中共闽中地委改为中共闽中工委。中共闽中工委决定把所辖各县党组织统一改组为5个县委和5个县工委。因中共德化县工委书记毛票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通缉,暂不能回德化担负领导职务,故中共德化县工委同仙游合并,于1949年2月在仙游度尾石牌兜砺山中学成立中共仙(游)德(化)工委,刘佐周、毛票分别任正、副书记。中共仙德工委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枫亭区、慈孝区、西区、城区、东区和东南区等6个区工委,各区都先后建立了游击队组织。同年4月下旬,中共仙德工委为了统一指挥所属的10多支游击队,决定在砺山中学成立仙德游击司令部,刘佐周任司令员兼政委,郑廷植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谢炳鳌、许春树、林椿年分别负责组织、军事、民运工作;刘宗福、郑元梅负责后勤保障。仙德游击司令部成立后,组织游击队攻打国民党警察所、地方自卫队、开展破仓分粮等一系列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基层政权,为迎接闽中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仙德游击司令部把所属游击武装350多人开到莆田大洋闽中支队司令部整编、集训,改编为仙德游击大队,仙德游击司令部终止。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8月20日,国民党仙游县长宋庆烈仓皇出逃,接着,仙游县警察局局长彭超带领1个中队到莆田向闽中游击队投诚,至此,国民党仙游政权彻底瓦解。8月25日,中共仙德工委率游击队进驻仙游县城,接管政权,仙游宣告解放。8月底,中共闽中地委任命刘佐周为中共仙游县委书记,毛票为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毛材为仙游县大队部大队长,林椿年为仙游县公安局局长。
中共仙德工委遗址为砺山中学,民国时期兴建,1969年10月更名为度尾中学,原教学楼等校舍已全部改建,现校园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中岳街除霸斗争旧址
中岳街除霸斗争旧址秧青西医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中岳顶街55号。
1929年初,红四军入闽后,福建革命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鼓舞了仙游人民的革命斗志。中共仙游临时县委吸取以往抗捐斗争的经验教训,注意组织武装,配合抗捐斗争,重点对一些罪大恶极的捐棍予以镇压。同年春,中共仙游临时县委委员林植在西区发动农民抗捐。受勒索压迫的农民纷纷向林植反映度尾白鸽岭护路队头目、中岳土劣李益钦盘剥百姓的劣迹恶行,请求予以惩处。林植请示县委后,与当地进步青年林观光等共同商讨除恶计划。有一天,李益钦从白鸽岭回来在中岳街秧青西医局谈天,林植探知后,派林观光率领一些群众,埋伏在中岳街周围。林植同兴太山区的游击队员伊玉佩假借买药直接来到西医局。医生陈鸣岐往药架取药时,林植和伊玉佩当机立断,将李益钦拉到门外就地处决。林观光听到枪声,带群众前来声援,群众情绪高涨。林植当场向群众宣布李益钦的罪状,表明了惩办捐棍的决心。中岳街惩处李益钦的行动推动了抗捐斗争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国民党地方当局派兵镇压抗捐群众,使刚刚掀起的仙游人民抗捐斗争受挫。
1933年1月,根据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中共仙游县委在西区再次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斗争。当时西区是种植罂粟较多的一个区,鸦片捐的苛勒使农民不堪重负,对捐棍恨之入骨,游击队进入西区后,群众纷纷要求为民除害。于是,游击队率领群众,捣毁了西区最大的税所——中岳街鸦片捐征收所,收缴了枪支,并当场枪决了该所民愤最大的捐棍。其余的大小包捐头目被游击队勒令离开西区,取得了抗捐斗争的胜利,鼓舞了仙游民众抗捐斗争的积极性。
中岳街除霸斗争旧址原为秧青西医局,两层砖混结构的民居,上下均为2房1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白鸽岭营救战斗遗址
白鸽岭营救战斗遗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苦竹村白鸽岭。
1944年8月,中共闽中特委委员翁鸿镗和他的通讯员在莆田黄瓜岛发动群众,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被国民党军统特务跟踪,不幸被捕,囚禁于莆田狱中。翁鸿镗被捕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对其严刑逼供,妄图破获闽中的中共地方组织,但是,翁鸿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国民党当局只好呈报上司。福建省军统机关命令将翁鸿镗押送永安梅列集中营候审。
中共闽中特委获悉翁鸿镗将押往永安的情报后,决定把营救翁鸿镗的任务交给特委委员蔡文焕。蔡文焕立即组织人员在莆田至仙游的交通线上布置监视点,密切注意敌人动向。8月中旬,当军统特务和警察押解翁鸿镗和他的通讯员从莆田经过仙游郊尾地段时被游击队侦悉。蔡文焕在仙游龙华坝头据点村召集紧急会议,讨论营救事宜。大家一致认为营救地点最好选在白鸽岭一带。因为白鸽岭是仙游度尾与永春交界处,此地易守难攻,离仙游、永春县城较远,是国民党当局防守较薄弱的地方,加之平时人烟稀少,便于撤退。蔡文焕把营救的具体工作交给仙游游击队黄国珍、欧木利等人,并派游击队员邱桂凤、林萱两人星夜前往永春石城,联络永春游击队配合行动,确保营救成功。
第二天,黄国珍、欧木利带领仙游游击队在白鸽岭与俞洪庆带领的永春游击队顺利接上头。营救队伍分为3组:第一组、第二组分别埋伏在白鸽岭顶一座凉亭附近的山林中,第三组负责观察敌特动向。时近中午,当军统特务一行押着翁鸿镗到达岭顶的凉亭忙着吃午饭的时候,装扮成挑木炭的游击队员抓住时机靠近凉亭,趁敌不备,当场击毙了两个警察。枪声一响,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员一跃而出,开枪击退敌人,顺利救出翁鸿镗,但是,翁鸿镗的通讯员不幸牺牲。翁鸿镗由游击队保护迅速撤退到永春的山洋坑,次日又转移到仙游龙华坝头基点村,一直隐蔽养伤到第二年春季恢复了健康,才安全转移到莆田他姐姐家中。这次行动不仅顺利完成营救任务,还壮大了游击队声势。
白鸽岭营救战斗遗址为仙游、永春公路交界处的山林中。

攻打潭边警察所战斗遗址
攻打潭边警察所战斗遗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潭边村新亭自然村。
1949年4月,中共仙德工委决定拔除岭西国民党基层政权潭边警察所,为开辟岭西游击根据地扫除障碍。4月21日拂晓,岭西游击队提前行动,40多名游击队员包围了潭边警察所。由于警察所炮楼坚固,20多名警兵占据有利地形进行顽抗。在战斗中,游击队员多人负伤,仍未能攻克。中共仙德工委书记刘佐周立即增派西区的3支游击小分队和圣山凌约瑟游击队、溪口林元坤游击小分队赶来增援,激烈的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上午,这时,驻橄榄岭的国民党自卫队赶来潭边,游击队只好撤离。
刘佐周见士气高昂,加之东区和东南区游击队也汇集岭西投入战斗,4月22日晚上,再次发起攻打潭边警察所的战斗。这次,游击队改变了强攻的战术,搬运干柴片焚烧炮楼。躲在炮楼里的警兵坚守不住,便在夜幕掩护下,从游击队防守较弱的一面冲出,逃往县城。经过一天两夜的激烈战斗,游击队终于攻进了潭边警察所,拔掉了岭西国民党地方势力的武装据点。中共仙德工委又派出一支游击队,扼守在岭西的咽喉之地——橄榄岭,从而控制了仙游岭西及西北部的大片地区,为建立岭西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攻打潭边警察所战斗遗址原为3层炮楼,现已损毁为平地,位于潭边小学校内。

砺山寨反“清剿”斗争旧址
砺山寨反“清剿”斗争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下洲社区砺山自然村。
1949年4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岭西开辟游击根据地后,于4月下旬在石牌兜砺山中学成立了仙德游击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县的游击武装。6月初,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抽调陈维金部进驻仙游。在仙游县自卫队、便衣队、警兵等配合下,进犯岭西。面对强敌进攻,仙德游击司令部机关转移到后埔半岭。各游击队占领主要山头,控制交通要道,以砺山寨为屏障,阻止国民党军的进犯。
砺山寨位居岭西中部,寨后群山连绵,寨前脉坡伸延到中岳街,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敌军想在岭西站住脚,必然要占领砺山寨。游击队要保住岭西游击根据地也须守住砺山寨。这样,砺山寨成为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同年6月初的一天上午,陈维金部进逼橄榄岭,争夺砺山寨,一登上岭顶就架起小钢炮轰击石牌兜、砺山一带然后直插砺山寨山脚。当晚,仙德游击司令部采取敌驻我扰战术,派出几支小分队,在山头齐放冷枪,虚张声势,进犯岭西的敌军被搞得整夜草木皆兵,惶恐不安。第二天,陈维金部再次向砺山寨发起进攻。游击队一边开枪阻击,一边往山下滚大石块,还发动群众点燃鞭炮丢进铁桶中,佯作机枪怒吼。而埋伏在砺山寨附近的双髻山、黄山、橄榄岭等山头上的游击队也配合行动,开枪放炮,号角震天。陈维金部疑遭重兵埋伏,收兵撤退。国民党县自卫队和警兵看到陈部撤兵,也慌忙逃回县城。砺山寨战斗,游击队以少胜多,以寡敌众,机智战斗,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巩固了岭西游击根据地。
同年6月中旬,国民党仙游县长宋庆烈获悉仙德游击主力调往大洋整编后企图乘虚而入,再次派自卫队进驻西区,向岭西推进。游击队采取声东击西、日驻夜扰的策略。依靠岭西群众的大力支持,终于又一次粉碎了自卫队的“清剿”,保卫了岭西游击根据地。6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福建,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密令仙游县政府按照《紧急应变事项》21 条,部署“应变”计划。国民党仙游县政府作出一系列应急措施之后,于7 月中旬纠集重兵第三次进攻岭西,共出动陈维金部及仙游县自卫队兵力 300 多人。在这关键时刻,康金树、蒋清广率整编后的仙德游击大队回到岭西后埔,为保护岭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康金树决定同陈维金部决战。在砺山寨经过持续3天的战斗,游击队再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剿”,取得斗争的胜利。
砺山寨反“清剿”斗争旧址为山寨,面积3平方公里,山头现存的寨墙基址多达4公里,墙高3米,东西南北各有1个寨门。


后埔破仓分粮旧址
后埔破仓分粮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后埔自然村。
1947年6月中旬,闽中戴云纵队在仙游的西北区秘密活动,6月15日驻扎在书峰乡芦前村。纵队领导人召集会议,研究攻打兴安(今社硎乡)的行动计划。会上,中共仙游县工委书记黄国珍汇报了仙游党组织的活动情况,并反映时值青黄不接,群众缺米断炊、生活相当艰难的迫切问题,引起了纵队领导的重视,放弃原先攻打兴安的计划,改为度尾后埔破仓分粮,以解决群众迫切需要粮食的问题。当日晚,戴云纵队经书峰西坑直插度尾后埔村。后埔村有三教祠粮仓和下亭粮仓两座,防守薄弱,距国民党中岳镇公所保安队和潭边警察所较远,有利于游击队破仓分粮行动。6月16日上午10点多,由黄国璋带领的一路游击队迅速包围了两座粮仓,破开粮仓大门。然后派黄国珍、欧成龙各带领10多名游击队员发动周围乡村群众前去挑粮。罗迎祥带领的一路游击队占领了后埔北面山头,封锁路口,以防国民党保安队、警察前来增援。
不出所料,当周围群众涌向粮仓挑粮时,惊动了中岳镇公所保安队和潭边警察所警察。埋伏在后埔山上的游击队,集中火力阻击敌人靠近,保安队不敢前进,游击队坚守阵地,战斗断断续续进行着。傍晚时分,保安队和警察担心遭到游击队的包围伏击,撤离阵地。保安队和警察撤走后,挑粮的群众多达800多人,先后挑走粮食10万多斤。6月17日晚上,在黄国璋、林汝楠、罗迎祥等人率领下,戴云纵队离开度尾向西转移,黄国珍、欧成龙等人率领仙游游击队随戴云纵队向戴云山脉挺进。途中,黄国珍、欧木利、林步云等人返回仙游开展工作。后埔破仓分粮后,国民党仙游县政府派出200多名保安队和警察驻扎后埔,进行大规模搜查,清算挑粮群众,妄图追回丢失的粮食。但由于事前在游击队的精心组织下,群众把粮食转移到山上,结果保安队及警察仅搜走了少量杂粮交差了事。
后埔破仓分粮旧址为三教祠粮仓和下亭粮仓,三教祠粮仓即鹤岭书院,为单层石屋,建筑面积112平方米;下亭粮仓为单层土木结构民房,共6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


仙德游击中队驻地遗址
仙德游击中队驻地遗址后埔小学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后埔自然村。
1949年7月底,仙德游击中队袭击善化镇公所后,撤退到岭西根据地休整。几天后,仙游县自卫队再度进兵岭西,游击队主动避开敌人,转移到后埔小学隐蔽休整,请当地医生为游击队员治疗脚伤。但是,尾随而来的伪自卫队突然包围后埔小学,游击队哨兵开枪报警,游击中队中队长卢胃池率1个班阻击敌人,其余队员由中队指导员林天霖率领向后山安全撤退。之后,留下掩护的队员从后埔观音山迂回撤走,但在撤退途中2名队员中弹牺牲。后埔突围后,游击队在仙山、西苑、兴安一带边隐蔽边开展斗争,最后转移到兴太山区的钟山三角埕,与中共仙德工委率领的游击大队会师。
仙德游击中队驻地遗址后埔小学为新建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共有18间教室。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