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南镇

发布时间:2023-12-18 10:17    来源:本网讯    字体显示:【 】   阅读:

                                              潘涛烈士故居

潘涛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仙安村池头自然村。
潘涛(1911.2-1937.6),原名陈如晃,又名陈耕,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毅然将自己的家作为地下革命活动据点,并献出家中的钱和食物支持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同年9月调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和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政委,率领游击队在莆田沿海打土豪、斗恶霸,建立游击根据地。1934年4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受到国民党宪兵和叛徒破坏时,当机立断,组织“打狗团”,痛打叛徒,保护了一大批革命同志。同年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任县委委员兼游击队政委,12月,率领游击队奇袭莆田常太枫叶塘镇公所常备队,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建立了以常太为中心的莆(田)仙(游)边游击根据地。1935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任特委委员和闽中工农游击队第2支队政委,率领游击队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创建闽中游击区。1937年2月16日,在莆田梧塘洪度村参加中共闽中特委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宪兵抓捕,坚贞不屈,于同年6月23日在福州西门外英勇就义。
潘涛烈士故居是中共仙游县委早期地下联络站之一。中共仙游县委书记郭寿銮和林植、余光、罗维、罗迎祥、张兆汉以及共青团省委巡视员邱荣泉等经常到这里开会、接头。潘涛母亲及妻子为他们安排食宿、站岗放哨等,竭力为革命活动提供后勤保障。
潘涛烈士故居为单层土木结构民房,位于上厅左侧,共3间房,占地面积140平方米。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城南东路555号。
仙游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块红土地上,许多优秀的仙游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坚持不懈地斗争。五四运动之后,仙游人民的革命斗争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27年4月,建立了仙游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同年12月,成立中共仙游县委;1930年10月又建立了仙游第一支武装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中共仙游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驻扎仙游上湖底、高阳、东湖期间,当地革命群众毅然挑起保护省委安全、保障供给、打通交通联络线的重任,为省委顺利南迁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共仙游地方组织又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不断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为仙游全境的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中共仙游县委、仙游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虎啸山兴建仙游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朝南。1999年,对碑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缮,扩建后陵园占地面积39.5亩。2003年又在园内修建革命纪念馆。现园内还建有红火炬、喷泉、假山等,栽种了松柏、塔松和三角梅等花木,整座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绿草如茵,是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游览之圣地。
陵园南大门上的“仙游革命烈士陵园”8个大字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的亲笔题词。步入大门是祭扫广场,迎面是喷泉和通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石阶,广场左边是仙游革命纪念馆,右边是陵园管理处办公楼。
仙游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馆内展出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人民革命斗争情况的图片300多幅和部分革命文物,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仙游人民在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光辉历程。纪念馆常年对社会开放。
经过喷泉池,沿石阶拾级而上,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石阶两旁至烈士纪念碑四周设有石栏。纪念碑以细琢的花岗岩方块石建造,高34米,周长8米,碑顶端为仿木结构,双檐歇山顶,碑身上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碑座正面镌刻碑文,记述仙游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
仙游革命烈士陵园于1995年4月被福建省民政厅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