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镇

发布时间:2025-07-22 10:18    来源:本网讯    字体显示:【 】   阅读: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自然村。
     1927年4月8日,莆田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事变,中共莆田特区委机关被查抄,特区委书记陈国柱经莆田常太转移到仙游兴太山区上宫掩蔽。陈国柱到上宫后,利用当地农民生活艰辛、反抗意识强的有利条件,进行革命宣传,开展建党工作。他先后吸收了当地进步农民林锦棠、林步庭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4月底在上宫馨山书院成立仙游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书记林锦棠,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领导。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成立后,通过创办夜校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革命思想,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减租抗税斗争,开创古邑第一个红色基点村,为推动仙游革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馨山书院始建于宋代,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1889年戊戌变法后改为馨山小学堂,五四运动后改称兴山小学。书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为古学堂建筑,土木结构,占地面积 1747 平方米,由前后大厅、天井、左右两边厢房组成。
     2007年,为纪念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成立80周年,中共仙游县委、仙游县人民政府对馨山书院进行全面修葺,并在书院后堂建立中共上宫支部纪念馆,详细反映中共上宫支部成立后仙游县党组织领导革命群众,坚持斗争,百折不挠,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史;闽中革命老同志许集美为该旧址题写“中共上宫支部”牌匾。
     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于1989年11月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被中共仙游县委、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仙游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中共仙游山坪洋支部遗址
     中共仙游山坪洋支部遗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霞峰村山坪洋自然村。
     仙游山坪洋是闽中工农游击队活动的基本地区,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1935年12月,中共闽中特委为了加强对莆(田)仙(游)边游击根据地的领导,在广(业)常(太)兴(太)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广常兴边区工委,陈建新任工委书记,邱子国、陈文通、郑金照、方子明等任委员,边区工委下设党支部。边区工委在古邑(游洋)山坪洋设立党支部,支部委员有邱途、陈光龙等人,从而加强对该地区游击武装斗争的领导。
     1936年1月23日,国民党驻军第49团夏德贵部调集2个营和莆田、仙游两县的保安队,进攻常太漈川、外坑、金竹坑和游洋山坪洋等革命基点村。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游击队退入山中,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在运动战中敌人一无所获,对基点村进行烧杀抢掠后撤兵而去。同年6月27日,闽中工农游击队在山坪洋村休整。国民党驻军得到该村地霸的密报,于当天上午“清剿”山坪洋村。驻在该村教堂内的游击队负责人刘突军组织游击队撤退,在山坪洋村前飞机坪,与敌军遭遇。游击队占据有利地形,把进攻的敌人压在山坡下。听到双方战斗的枪声,另一路进攻的敌人包抄过来,刘突军立即组织游击队向西转移,撤退到深山中去。敌军开进山坪洋村,大肆抢掠,50多户群众惨遭迫害,财物被劫一空。
     山坪洋村附近有两个地霸陈国潘、陈国相,欺压百姓,强奸妇女,又暗中搜集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接头户名单,企图密告当地驻军袭扰游击队。为了惩除恶霸,刘突军带领10多位游击队员包围了两地霸的家,将无恶不作的陈国潘、陈国相处决,为民除害。
     与山坪洋毗邻的是莆田常太外坑村,村里一户地主杨金七被闽中工农游击队镇压,杨金七儿子杨圭探知山坪洋是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便伺机报复。杨圭通过其族亲关系四处活动,国民党莆田警察局便与仙游警察局联合,协同驻军部队共100多人,再次进犯山坪洋村,使山坪洋群众重遭灾难,财物被抢掠,部分群众被抓。为了打击敌人,闽中工农游击队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组织攻打莆田常太九坑敌军老巢,使“围剿”山坪洋的敌军撤回增援。
     中共仙游山坪洋支部旧址已损毁。


                                       莆仙永边界苏维埃政府旧址
     莆仙永边界苏维埃政府旧址顺天宫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鲁头村汪洋自然村。
     1933年1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贯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布置开展抗捐抗税和抗债分粮斗争。中共莆田中心县委派陈建新、张兆汉等人从莆田常太,由邹汉带路,来到古邑(今游洋)鲁头村曾桐家,建立联络站,并介绍曾桐参加革命活动。
     同年5月4日晚上,陈建新、曾桐、曾金魁、陈光隆、邱涂、邱茂、蓝炳雄、林务生、林玉雄等49人,在鲁头村顺天宫召开会议,宣布成立莆(田)仙(游)永(泰)边界苏维埃政府,推选曾桐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莆仙永边界苏维埃政府隶属中共莆田中心县委,成立后的工作主要是团结、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斗争。
     莆仙永边界苏维埃政府旧址为顺天宫,单层砖混结构,是供奉吴圣天妃的宫庙,占地面积160平方米。




                                       古邑乡人民政府旧址
     古邑乡人民政府旧址春元土楼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桥头自然村。
     1949年6月,中共闽中工委指示兴太各乡的游击队进一步摧毁国民党地方统治势力,巩固胜利果实,建立好根据地,继续发展扩大队伍,征积粮草,迎接大军南下解放全仙游。并派许春树作为兴太地区联络员,协调和沟通兴太古邑(今游洋镇)、鲤湖(今钟山镇)、浔阳(今石苍乡)3个乡同中共闽中工委的联系。经过蓝炳雄、张元资、傅德标、王秉鑅、温学通、张子英等人的积极工作,古邑、鲤湖、浔阳3个乡成立人民政府的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6月底,整编后的仙德游击大队主力进驻兴太,国民党地方人员闻风而逃,兴太地区呈现出大好形势,建立基层人民政权的时机成熟。7月1日古邑乡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蓝炳雄任古邑乡人民政府主席。古邑乡人民政府是仙游第一批成立的三个基层人民政权之一。
古邑乡人民政府旧址为春元土楼,三层土木结构,建筑面积 1200平方米。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桥头自然村。
     经闽中支队司令部同意,古邑游击队于1949年4月上旬决定攻打古邑乡公所和开展破仓分粮斗争。游击队员分别深入梧椿、天马、金石、黄龙等村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的行动。4月11日,由中队长陈兰苑带领两支游击小分队,假装为过路的农民,三五成群集合在梧椿西林山上。傅德标派出几个游击队员在古邑乡公所对面的一座山上设立了观察哨,密切注视乡公所的动静。一切准备就绪,当天黄昏,第1小分队的游击队员向古邑乡公所挺进,路上呼喊口号,群众也呐喊助威,一起涌向乡公所。乡公所的人员闻风而逃,游击队趁势攻下古邑乡公所。但驻在乡公所附近的古邑自卫队,凭借坚固的碉堡,向乡公所方向开枪射击,游击队与自卫队展开激战,持续一个多小时。这时,第2小分队赶来增援,自卫队顽抗之敌见势从后门撤出逃往山上。游击队乘胜追击击伤自卫队多人,缴获步枪5支。攻打古邑乡公所和开展破仓分粮斗争取得全胜。
     古邑乡公所被游击队攻克,自卫队又遭伏击,古邑谷仓粮食全部丢光,国民党仙游县政府将古邑乡长林振亚撤职。县长宋庆烈召开紧急防务会议,一方面派兵追回粮食,另一方面制定兴太地区的治安联防方案,设联防队,每个联防队90人,联防队长由古邑鲤湖、浔阳等3个乡的乡长兼任。可见,袭击古邑乡公所给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为三层土木结构的四间厢民房,中间为大厅,左右两边各有2间厢房,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房屋较为破旧。




                                    古邑破仓分粮旧址
     古邑破仓分粮旧址林氏宗祠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桥头自然村。
     1949年4月11日,蓝炳雄、傅德标率领古邑游击队30多人攻克了古邑乡公所,之后,游击队第2小分队协助群众打开古邑粮仓,已准备好布袋、箩筐、扁担的群众涌进粮仓,分粮10万斤,扩大了游击队的影响,为古邑乡人民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古邑破仓分粮旧址为林氏宗祠,单层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