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健康科普 | 小小蜱虫危害大,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来源:福建疾控 时间:2024-05-09 16:3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随着草木蔓发、春暖花开,人们热衷于野外踏青,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殊不知隐藏在草地、灌木丛中小小的蜱虫可能给您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染病上身。

  今天,就带您认识一下由蜱虫传播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0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直接接触患者或带毒动物的血液也可能导致本病的传播。

  0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

  04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避免蜱叮咬。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蜱虫栖息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不要穿凉鞋,减少蜱类接触叮咬机会。

  野外活动,要经常检查,及时发现并清除附着在身上的蜱虫;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含避蚊胺的驱避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含避蚊胺的驱避剂浸泡或喷洒。回入室内前应检查蜱,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

  蜱虫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此外,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05万一被蜱叮咬了该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宜保持冷静,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用稳定、均匀的力在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如果在24小时内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可以极大降低感染疾病的机会。

  06如何防范人际间传播?

  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07什么情况下要怀疑自己感染了该病?

  在高发季节(4-10月),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发病前两周有蜱虫叮咬史,或有山区、丘陵或林地户外工作、生活、旅游史,应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你的活动史和叮咬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