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谯国”百年兴科教

来源:仙游今报 时间:2016-09-12 09:53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谯国”百年兴科教

西苑乡岭峰村戴氏宗祠

  日前,西苑乡西苑村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向今年高考考上大学的戴氏学子颁发奖学金,其中,3名考上本一线的每人奖励 2000元,7名考上本二线的每人奖励1000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尊师重教历来是我们戴氏的传统。”该村村支书戴金昌告诉记者,西苑 村表彰优秀学子的传统,已经坚持十几年了。
在西苑乡戴氏聚居地采访时,记者发现不少戴氏家庭门楣上写着“谯国流芳”四字。据了解,由于古时谯国郡戴氏显赫,所以戴姓多以“谯国”为堂号,称谯国堂。另外,戴姓还有堂号“注礼堂”,取材于先贤戴德、戴圣编注《礼记》的故事。
我县戴氏重教的风气可谓渊远流长,历史上名臣文人辈出,贤哲相继,是一大望族,清朝年间还传出“一门九进士”的佳话。“在西苑乡戴氏中,有一个延续二百余年连续九代的书香门第,由‘教育世家’发展为‘科教世家’。”仙游姓氏文化研究会戴氏委员会会长戴金文如是说。
戴氏自唐代南迁,定居仙游的该家族第26代尚贵公于明朝万历年间入居西苑,带领族人务农为业,开垦山村。后来,子孙经商发家致富,兴资修建多座书院馆 舍,作为子弟读书场所,鼓励参与考试,步入书香门第。至清朝乾隆年间,当地私塾大兴,有富户延师刻子的家塾,有族党以祀田供学租,宗祠为学会的族塾;有教 学创办的小学堂,有开明绅士开办的新学等。当时办学读书蔚然成风,时人称赞:“五六月无暑气,二三更有书声。”
清朝同治年间,西苑戴氏子弟戴瑞瑛中举人,受命为福州府长乐县教谕(主管教育),赴任后以兴学为己任,尽心职守,在吴航书院掌教六年,因公事辛劳终于任上。戴瑞瑛为西苑戴氏从事教育工作者第一代,此后子孙继承,成为“教育世家”的开始。
戴氏子弟戴景阳,民国期间教育家、实业家,捐资创办多所学堂,积极提倡新学。他极为重视子女及后代的教育,手撰对联:“创业不忘宗祖德,传家惟愿子孙 贤”,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努力培养三个儿子大学毕业,服务于教育界,都担任各学校行政领导职务。戴景阳的生平对后世影响至深,据他的孙子主编的《我们这个 大家庭》一书记载,戴景阳第二代至第五代子孙中,大学及研究生、博士毕业的有80多人,他们半数以上都获得高级学术职称或县团级以上职务。
由于经济建设、文化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戴景阳的后辈子孙中,除了不少人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外,许多人专精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技术各学科,成为专家,涵盖各个行业领域,由此,这个家族由“教育世家”扩展为“科教世家”。

戴氏图腾

  戴是三苗族民祭祀兵主蚩尤的族称。兵主蚩尤的祖先像为戴。戴由两部分组成,外面的“戈”代表兵器,即兵戈,为兵主战 神的象征,下面是蚩尤的图腾像。下面的两只手表示供奉。“共”字上部的田,表示蚩尤头戴一个金属面具傩,因为他是三苗的祖先,在其头上插三根山雉羽毛,所 以“异”与冀、翼、戴、傩为一字,是蚩尤头戴魁隗氏连山天齐阳鸟皇冠的象形。崇祀蚩尤即为“戴”,转为“爱戴”。

寻根问祖

戴姓源出有四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 十一位君主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戴姓源出有四:一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一出自姬 姓,以国为氏;一出殷氏改戴姓而来,殷氏有改为戴姓的;一出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 民族均有此姓。
据《福建仙游戴氏发展史(联谱)》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时,世居河南北部相州安阳的唐初名臣戴胄及其子至德的后代一三世因避 乱自安阳南下到福州长溪县(今霞浦县)。其后屯田员外郎洽公(至德公五世孙)又自长溪到仙游,卜居香田里钟亭村龙树院(今赖店、郊尾之间),是为戴氏入居 仙游之始祖。入闽居仙游第二世灿公任职亳州观察使,以善于经营农牧生产,时号“百匹公”。灿公有四子,除长子簪定居仙游,次、三两子诸、薜迁居莆田黄石东 井、莒溪等处。后有十九世祖受卿公及其子里仁、孙胜福、胜清、胜二三兄弟因思念故土,自漳平迁返仙游,居文贤里黄岭(今岭峰村)。明代末时,其子孙分别迁 居前洋、仙游山、上碰、溪边庵、西苑等处,以后逐步迁徙到仙游县内其他乡镇,至今已传至四十余世。

家风家训

戴氏家风祖训

  一、伦理道德之一,忠:意为赤诚,尽心竭力;
二、伦理道德之二,孝:意为尽心奉养父母;
三、伦理道德之三:仁;
四、团结就是力量;
五、关心鳏寡孤独病残,乃人道主义;
六、遵纪守法、乃公民之本分;
七、男女平等,是国法之规定,族人不得违背;
八、计划生育,乃为国策族人必须遵循;
九、明经论孝悌忠信,务本业工农士商,这是先贤重训;
十、赈灾,救济是社会公德;
十一、禁赌博;
十二、祭祖扫墓;
十三、修谱传世;
十四、奖励。

传家之宝

清朝围屏尽显好家风

      在西苑乡戴氏一族中,有一件老一辈皆知的传家宝,那是清朝光绪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江春霖的题字围屏。现为县博物馆馆藏文物。
江春霖(1855-1918),莆田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声震朝野,慈禧称之为“戆直御史”。其传世著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文集》等。
记者从县博物馆处得知,由于文物的保密性要求,此围屏照片暂时不得外传。据县博物馆馆长茅玉香介绍,此围屏由10块木雕屏风组成,长约4.3米,高 1.73米,厚度为2厘米,文字题名为《戴静卿先生六十寿序》,为红底描金行书。屏风内容包括西苑乡旖旎的自然风光,江春霖与戴静卿祖上渊源,写序原因, “自瑞璋外翰始,而瑞瑛广文继之,则先生之从叔父也……继以兄弟八人,食指浩繁,入不敷出,乃设帐授徒,借修脯以自给。远近学者,翕然归之……就乡立培香 两等小学,而身为之长……”“建祖祠、书院、外至禅寺、凉亭、道路,解囊无所吝。”“曾安人又助之于内,家政修明,嫡庶无间,尤为党族所称之。”更包含了 对戴氏一族崇尚教育、热心公益、家族和睦的赞赏。

采访手记

发挥姓氏文化优势   增强“侨二代”归属感

  我县地处闽东南沿海中部,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现拥有海外侨胞16万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漂洋过海打拼,有的人从此发家,衣锦还乡为家乡添砖加瓦,也有不少人仍然为生计发愁,过得艰苦。
在戴姓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许多关于戴姓华侨的故事,尤其是赖店镇溪埔村已故华侨戴清池,94岁高龄还从印尼奔波回到仙游,为他捐建的溪埔小学教学楼剪 彩。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感慨。每次回乡,戴清池都会让侄子戴宗高租一辆车,绕着仙游县城逛一圈,回忆曾经发生在老城老街的故事,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 化。当他最后一次回到仙游,还携带几位儿女回国回乡祭祖。当时他一再嘱咐儿女要弘扬祖德祖训,不忘根、不忘本。
莆仙有一句俗话为“蜀代亲,两 代表,三代了”。意思是,亲戚关系会随着代数的增加、联系的减少而慢慢疏远。老一辈华侨不管事业发展如何,物资生活是否富足,都会记挂家乡的亲人,惦念家 乡的发展,甚至有强烈的落叶归根的归属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小生长在外的华侨二代、三代对故土并不熟悉,父辈在时或许尚有所感,父辈离去后,这种大 洋彼岸的“家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记忆。
血缘关系弥足珍贵,亲情的维系要靠双方时常走动联系。通过血浓于水的宗亲关系,进一步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工作,让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更多了解家乡,更加团结,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力,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凡人优品

三十年笔耕不辍

 

  说起戴氏族谱,不得不提的人是西苑乡西苑村老村支书戴金生。76岁的戴金生不仅是村里人眼中的好支书,更是一个笔耕不辍的文人。
9月2日,记者来到戴金生的家中,看到他主编的4本书,分别为《福建仙游戴氏发展史》、乡志《西苑》、《西苑村史志》、《仙游植物记》,旁边有一份未完 成的《仙游楹联集》的手稿。戴金生的儿子告诉记者,1989年退休以来,他的父亲经常自费前往全县各地收集素材,花费已经难以计算,其中,《福建仙游戴氏 发展史》《仙游植物记》和《仙游楹联集》这三本范围涵盖全县的书,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尤其多。记者翻开《仙游植物记》初稿印本,书中涵盖了千万种仙游 植物,每种植物配有简笔画及英文注释,内容详细,信息量极大。《仙游楹联集》手稿根据楹联摘录的乡镇用书夹错开,内容详实,字迹工整,十分具有本土特色。
因为年事已高,今年年初,操劳过度的戴金生两次中风住院,导致身体行动稍有不便,语言功能有些受损,所幸他的脑神经及思维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尽管如 此,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还是努力想要表达什么,在在场人员的鼓励下,他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几乎走遍全县所有乡镇的所有村落才收集到《仙游植 物记》和《仙游楹联志》这两本书的素材,每天一早他便出发到各地收集,回来天已经黑了,晚上他经常躺一会便起来记录,花费十来年才完成《仙游植物记》。他 遗憾,由于经费原因,这本书未能出版,而因身体缘故,18个乡镇的楹联未能收集完整。

富在他乡不忘根

 

 

  赖店镇溪埔村戴氏一族中,有不少赴南洋的故事,《仙游古今》一书中也有记载。戴文新从小就随人赴南洋,经过艰苦打 拼,在印尼立足谋生,并让其后代子侄戴清池等陆续远渡重洋往返到印尼谋生。而其子侄戴清池从最早经营布行生意,到如今家族已涉及房地产等行业,开辟新的祖 居地,成为当地商界精英。
令人感动的是,戴清池虽远离祖国,身居海外,却情牵故里。改革开放以来,创业有成的戴清池多次漂洋过海,回到故里探 亲谒祖,关心支持国家和家乡的各项事业建设,并力所能及地支持家乡的发展。1994年,戴清池捐资40万港币,兴建仙游第二华侨中学。1996年,他又捐 资40万港币,新建赖店溪埔小学教学楼。“2006年,在90多岁的时候,还携带他的6儿4女回国回乡祭祖。”戴清池的侄子,75岁的戴宗高介绍,他叔叔 虽身在印尼,但心念故土,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回国、回乡探亲拜祖,直到后面眼睛看不见了,还想着“包一辆车去逛城区,好好看看家乡的样子”。
2014年,戴清池去世,享年101岁。“不忘根,不忘本,要为家乡多做贡献。”戴清池常常这样教育子孙后代,这也让戴宗高熟记于心。戴宗高还提及,在 戴清池的影响下,远在印尼的族人十分支持族谱编撰工作,他们都很希望将自己在外的情况一起采写回来,载入家乡的族谱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