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衔
千古“兰陵”存英名
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肖(萧)姓人才济济,代有名人。汉朝开国相萧何,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作战送士卒、供粮饷、“月夜追韩信”,为建立汉朝立了大功。东晋萧整渡江居南兰陵,创“兰陵世家”。南朝刘的建立者萧道成、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皇帝,两王室治国有方,施政清新,子孙繁衍昌盛。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萧子云著《晋书》,史学家萧子显,著《后汉书》,文学家萧统,辑古今书籍为《文选》30卷,对后代影响颇大……堂号为兰陵、广陵、河南、定汉等。
而仙游肖氏一族,主要分布在榜头东宫村、鲤城东门社区、鲤南下楼村,枫亭辉煌村后肖,以及盖尾盖南村等地。据仙游肖氏族人肖清镐介绍,由于简字的推行,“萧”字被一些地方俗写为“肖”,大陆很多地区萧姓族人的姓氏被写作“肖”,使萧姓混淆于肖姓,“肖”姓实为“萧”姓,倡议能够“纠肖复萧”。
“汉代功臣第,唐朝宰相家。”12月2日,记者一行来到榜头镇东宫村东蔡自然村的萧氏宗祠。“图书转自家传继酂候之相业 忠赤独崇帝鑑垂宗老之徽称”。据该村萧氏宗祠董事会的肖永清介绍,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汉沛人,结高祖,于微时,后佐高祖平定天下论功第一,封酂侯。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谥号“文终侯”。
走进萧氏宗祠,萧氏先祖人物映入眼前,旁10幅宰相图蔚为壮观,昭示萧氏先祖辉煌的仕途历史——萧氏先祖曾出过11名宰相。据该村的肖鹏介绍,除了西汉名相萧何,唐代时更涌现10名宰相,其中8相为蝉联宰执,世称“八叶传芳”,如唐贞观朝宰相萧瑀,萧瑀的曾侄孙、唐开元朝宰相萧嵩,萧嵩长子、唐上元宰相萧华、萧华的侄子、唐肃宗朝宰相萧复,萧华的孙子、唐穆宗朝宰相萧俯(一篇倪),萧复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真,萧华的孙子、唐咸通朝宰相萧仿,萧仿的儿子、唐中和宰相萧遘。《新唐书》赞曰:“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而在枫亭镇辉煌村后肖萧姓,为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萧妃的故里。《仙游县志》记载:“元时连江里(今枫亭)萧家女,选为妃。女方产时,屋后班枝花开,一树花如芙蓉,今后萧即地也。”
当记者一行来到塔斗山山麓的萧妃纪念园,这里的建设排列:左边是萧妃古墓,元朝风格建筑物。右边是纪念堂,一座长16米,宽10米。上层杉木砖瓦结构,为仿古建筑,正中是萧妃敬仰殿宝座,左厢为萧妃古迹陈列馆,右厢是文化活动室。楹联“册立贵妃维忠维孝 甘饴顺帝惠国惠民”“萧规曹随功扬万代 范德传名贯千秋”以表“巾帼英姿”。
据说,萧妃出生时屋后班枝花开似芙蓉,她的容貌亦犹如美丽的芙蓉,祖父就给她起名:萧丽蓉。元朝末年,朝廷下诏选秀女,外秀内慧、举止端庄的萧丽蓉被选入京。后元顺帝册封萧丽蓉为妃,人称为萧妃,在元末明初回家乡隐居。至今后肖村仍存有萧妃墓,坐落在塔斗山东麓,也是仙游迄今发现的唯一妃子墓。据记载,萧妃墓三合土墓占地108.36平方米,墓围总面积728平方米,整个墓呈凰字形,墓龟、石狮、墓桌,墓围均是三合土(石灰、粗沙、红土)结构。
“萧妃古墓存世已有600多年,仍保持元代墓葬专用糯米桐油、砂灰混合土结构和建筑风格,墓手塑有两只石狮为标志,经市文物专家确认,为元代遗址。”据辉煌村原村主任萧长亮介绍,2007年,因建福厦高速铁路,按尺寸和原状,将萧妃墓葬完善移建于塔斗山山腰高坡。同时,增建“萧妃陵园”及其纪念馆。2013年5月,萧妃墓还列入仙游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古文章传佳道,万金非是传家宝。”“百业难得子孙贤,一堂亲友乐天伦。”追源索流,弘扬祖德;效仿先贤,承先启后,正因如此,萧氏一族历史名贤辈出,涌现不少有识之士,也激励着萧氏族人重教尊能,同心同德,传承萧氏家风。
肖氏图腾
萧氏的图腾,是一种观测太阳运转变化的仪器,叫做“萧”。古人用它观测太阳,获得数据,然后根据这些结果,制定当年或是几年的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历法。“萧”氏原始图腾由潬渊(四周环水中间隆起的沙丘台坝)、扶桑日表(东海神木上契刻日月运行的度数)和持刀契刻的巫觋(男巫、女巫)三者构成,示意天文历法工作。此图腾逐渐演变为族名,其后为姓。汉字简化后“萧”即“肖”。
寻根问祖
“肖”姓实为“萧”姓
关于“肖”姓与“萧”姓的关系。据考证,古代各主要姓氏著作中均无“肖”姓,因此无法得知“肖”姓之源流。人们认为,汉字简化后“肖”即“萧”。
萧姓起源说法,一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源于西周初年,为周代宋国祖微子启的后裔,始祖名大心,大心平定宋大将南宫长万的叛乱有功,其子孙后代即为萧姓,故奉大心为始祖。二出自古国名,古代赢各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国,并引萧为姓,叫萧孟亏。后其子孙后代就袭萧为姓氏。还有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永嘉战乱期间,山东兰陵萧氏族人以萧整为首大规模南徙,侨居于晋陵郡武进东城里一带。南朝宋时,改设为南兰陵郡,成为萧姓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并渐繁衍为郡望大族。
萧氏入闽支派甚多。《枫亭后肖萧朱同宗族谱》记载,萧姓入闽的始祖为萧曦,为唐僖宗时刺史,于中和元年被派到福建长乐任职。萧曦为梁武帝萧衍的八世孙。也有《莆田市姓氏志》记载,梁承圣元年,梁元帝九子萧方智为晋安王,后其兄方哲留镇福州,为萧姓入闽开基祖等等。传衍莆田有萧曦十世孙萧潢派系、萧国梁世系、萧妃世系、萧茂世系等。仙游肖氏现主要分布在榜头东宫村、鲤城东门社区、鲤南下楼村,枫亭辉煌村后肖,以及盖尾盖南村等地。
家风家训
肖氏家训
孝双亲 爱同胞 睦夫妇 亲宗族 慎交朋
勤学习 守法纪 重修身 善持家 讲卫生
传家之宝
萧妃墓中掘出元朝坛子
在枫亭镇辉煌村萧妃纪念馆中存放着一个坛子,自从发现它以来,肖氏宗亲都把他视为传家之宝。
据介绍,此坛子是2006年福厦铁路建设途经辉煌村,搬迁萧妃墓时挖掘出来的,外表已被灰尘深深覆盖,坛子高40厘米,半径约10厘米,上面用一块正方形的红木遮盖着,存放于此已经有不少年头了。
村民肖长亮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坛子被挖出之后,村里人都颇为惊喜,从坛子四周的图案大致可以推测出是元代时期的东西。不少古董家都出高价钱要收购这个坛子。但肖氏后人认为,这是肖家祖先留给子孙的东西,不能把它卖掉。自从萧妃纪念馆建成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坛子放在砌好的大理石方格子里,并用玻璃把它封住,防止被人破坏。
直到现在,对于这个坛子,宗亲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它俨然成为肖家世代传承的一个宝贝。“也有人说这是元代烧出来的陶瓷。”肖长亮说,以后将邀请相关专家对此坛子进行分析考证,补全相关资料,以更好地传给下一代。
采访手记
纠肖复萧,更应保证姓氏的统一
“现在全国各地都兴起了‘纠肖复萧’的浪潮,上个月我参加闽台萧氏文化交流也有谈过这个问题。”家住鲤南镇柳坑社区的肖清镐也是纠肖复萧的支持者之一。
据肖清镐介绍,“肖”与“萧”的混用,主要受1956年公布的《汉字改革方案》的影响,特别是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一度以“肖”代替了“萧”,从那时起,各地方就在各种登记表和名单中以“肖”代替“萧”,大家的姓氏就这样被改写了。
自古以来,姓氏文化一直是民族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姓氏和血缘一样,也是高度统一的,它体现的是一个宗系的团结和信仰,简化汉字,以“肖”代替“萧”,引来质疑是在所难免的。
如今,各地兴起纠肖复萧的浪潮,我想,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姓氏的统一。“肖”姓的人都改回“萧”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从社会管理发展来看,全方位纠肖复萧存在一定的难度。从长远上来讲,会导致这一姓氏源流的模糊,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表现之一,但是对于姓氏简化的问题,我们应当立足于根本,坚持不改变原则,这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能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忘记了姓什么,这等同于忘了本。
凡人优品
义务牵头 花甲之年三个愿望
肖清镐,木兰社区下街林的一个热心人。宗祠倒塌破旧,他主动站出来发动宗亲出钱出力;肖氏族谱需要更新,也是他第一时间邀上其他宗亲一起出力重修,风里来雨里去地到处奔走。8年来,酸甜苦辣,苦乐参半,可是肖清镐却觉得很满足,并坚信精神上的富足是最幸福的事情。
将近古稀之年的肖清镐还是给人以精神焕发、干练果决的印象,他告诉记者,2009年退休后自己就开始为发扬肖氏奔走,“族谱和祠堂是最重要的,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艺文著述、祖先图赞、风水图等都包含在里面,是我们的财富。”为了留住财富,肖清镐开始着手联络各地肖氏宗亲,去各地参加宗祠活动,并学习和借鉴其他宗族做法,这其中的开销费用是他自己掏腰包,几年来的积蓄也都投了进去。“水有源、树有根,查明根源、理清世系,从而发扬族风祖德,激励子孙奋发图强、建功立业,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不能谈报酬。”肖清镐说。
“我一个老头子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而且这也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世世代代的业绩。”肖清镐说,自己已经68岁了,他并不关心自己的财富有多少,只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感染更多的年轻后辈参与进来。他告诉记者,他共有三个心愿,一是能够在仙游办场全县肖氏联谊会,二是让古萧替肖,三是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族谱的更新和续补。
铺桥修路 退休教师热心公益
在榜头镇东宫村有一位73岁退休老教师肖玉海,多年以来他带头铺桥修路,每逢过节还帮邻里街坊免费写春联,已经成为村里人学习的榜样。
记者来到肖玉海家里的时候他正在家门口,见到记者时,肖玉海扶了扶白框的眼睛,笑眯眯地和记者问好。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墙壁和桌子上放着许多字画。肖玉海说,他曾在县城多所学校任过老师和校长,因为爱好书法,退休这十几年来,每当闲暇之时,就会听听佛经,练练书法。村里萧氏宗祠的那副门联,也是他受宗亲一致推荐书写的。
虽然儿孙也很孝顺,常常嘘寒问暖,添置衣物,可他生活仍然非常简朴,肖玉海的大儿媳肖娟告诉记者,老人现在每个月都有退休金,但他还常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还无偿把5万多元的退休金捐献出来,帮助村里铺桥修路。
“铺桥修路本身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如今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也有精力参与村里的建设。”谈及村里那座正在重修的旧桥,老人说,因为那座旧桥是村里的交通枢纽,每逢暴雨,河水就会涨到桥上,老人小孩路过都非常危险,重修旧桥一事一直挂在他心头。得知近几年基础建设频繁使用资金,村财不十分富足,他第一时间把这几年攒下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项目的启动,同时出工出力参加到旧桥改造中来。老人说,旧桥建设好后,他还想争取资金硬化河道两旁的道路,方便群众出行。
下一期: 彭姓
欢迎讲述你的故事 新闻热线:8669900
本版文图: 今报记者 薛燕辉 黄剑普 郑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网站标识码:3503220045 闽ICP备05007465号-1
闽公网安备 35032202000077
版权所有©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 2006www.xiany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