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衔
“义田”勤耕智仁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流传千古,先辈这种以天下利益为先的高贵品格令人景仰万分。我县境内的范氏一族就传承自范仲淹,以范仲淹为上祖第一世,属其长子纯祐一支,均以“义田”为堂号。
得知今报“百姓故事会”记者一行将往大济镇采访“范姓”,自第十七世开散的“智”“仁”“勇”三房的代表齐聚大济镇三会村。今年82岁的范永地起了个大早,从西苑乡匆匆赶来,他是“勇”房的代表,也是《仙游县范氏族谱》的主编。范永地告诉记者,目前全县的范氏一族均为义田范传人。
为何以“义田”为堂号,大济镇三会村 90岁老人范春凤说,这跟先祖范仲淹的事迹有关。据记载,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其平生却“未曾享有一日七大夫之奉者”。他在江苏吴县置田约千亩,克勤克俭,省下余资,办义庄、兴义学,周济宗族穷人,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后人自此以“义田”为堂号,缅怀先人遗风,并以此警示子孙后代不要沉浸在“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的个人享受中,要坚持宽广胸怀,把他人的冷暖兴衰放在心上。
《仙游县范氏族谱》成书于2002年,范氏宗祠修建于2010年,在此之前的近50年时间里,仙游范氏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族谱,认亲没有地方认,“族亲”二字无从谈起。
1961年,全国大饥荒。当时刚十八九岁的大济镇三会村村民范加祥来到西苑乡做活,饿得实在受不了的他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在路边挖“香蕉头”吃,因此结识了也在此充饥的范永地。“你姓什么?”“你是哪里人?”一番你来我往的认亲后,两人把彼此算为“自己人”。之后的几年里,一起吃“香蕉头”、地瓜苗、观音土成了共同的回忆。
老子曰:“穷思变,富思本”。改革开放后,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光景。范氏族人回望故乡,草埋青冢,谱谍焚失,痛心疾首。眼见着别的姓氏有族谱,西苑乡“勇”房长辈拒绝沉默,于1998年发起倡议,重修族谱。经过多番奔走相告,重修族谱一事得到全县诸多范氏宗亲的支持。多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了重修族谱一事四处搜集资料。范永地是众人公认的,出大力气的人。
“我自己种香菇有了点积蓄,孩子们长大了不用我操心,除了叮嘱我注意身体外,都很支持我做族谱。”范永地多次奔走在福州、南安、北京等地,到各大档案馆查阅相关文字资料。约40万字的书稿,范永地自己一人校对了7稿,“真的是看得眼睛都花了”。为了专心于编辑校对工作,范永地毅然放下香菇生意,难得跑到儿子家长住,“他们把我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好好的,我就可以把时间花在族谱上” 。
420本书,每本630页,共计12担70斤。相较于动辄十数万元的修谱费用,《仙游县范氏族谱》仅花了2万多元钱。有幸得到和珍藏这本书的范氏后人对于长辈贤者的无私付出,多有感慨。
重修《仙游县范氏族谱》前后花了约4年时间,在这期间,分散各地的“智”“仁”“勇”各房范氏宗亲凝心聚力,出钱出力把这件事情做好。2010年,宗亲们又在老一辈“智”房范春凤等人的牵头带领下,将被拆于1958年的范氏宗祠异地重建,为香火传承觅得归处。有了族谱和宗祠之后,范氏族人的生活并未发生实际变化,然而心中显然有了寄托,似乎更加脚踏实地了。
范氏图腾
【释义】范,在《说文》中说是一种草。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范姓是蛇图腾,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从水应是水蛇。“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以地为姓。始祖:士会。
寻根问祖
范氏以地封邑得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范氏是远祖皇帝之曾孙帝喾高辛氏的次子帝尧,又称唐尧。他继承父业,当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位98年。其子孙后代历经繁华与波折,在公元前593年荣登晋国太傅之位,有功食邑,封于今山东范县,子孙居此,以地封邑得姓。
《仙游县范氏族谱》远祖世系以唐宰相履冰为一世,上祖世系以范仲淹为一世。范仲淹长子纯祐七世孙范缜为入闽始祖。1344年,其五世孙范清为避陈友定之乱,迁徙至仙,为仙游范氏始祖。范清的孙子范元移居大济郑庄,范元生三子,分智、仁、勇三房。其后裔又从仙游迁往世界各地,他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目前主要定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及国内的北京、四川、安徽、海南等省市和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南平等地。
家风家训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
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
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
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
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
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
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
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
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
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
成家种善根。
传家之宝
清朝石碑镌刻好家风
在度尾镇圣山村龙泉宫里有一块青石碑,关于这块石碑,老人间还流传着一段励志的故事,这也是石碑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这块石碑长约60厘米,宽约45厘米,为整块青石构成,石碑正中间刻有竖排的“圣旨”两个字清晰可见,下方有小字迹刻着“雍正五年”的字样,略显模糊。石碑放在祠堂厢房的一个桌子底下,虽没有特意将其供奉,但是关于它的故事,村里的老人们却可信手拈来。
据75岁的老人范启荣介绍,雍正年间村里出过一名进士,生卒年及名字不详,听祖上讲述,这名进士是范姓族人。石碑是雍正年间皇帝为进士的母亲所立。传说这进士自幼丧父,由寡母余氏含辛茹苦带大,尽管家境贫寒,但是寡母却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坚持让他读书识字,教育他宽厚为人,在母亲的教育之下,孩子一日不敢怠慢,寒窗苦读,最终考中进士,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
为了彰扬寡母余氏终身守节、教子有方,朝廷在她家乡圣山村圣头街立了一道贞节牌坊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见过这座牌坊门,“上面雕有人物故事,还有花鸟,十分精致好看。”村里退休教师范新霖告诉记者,当年人们还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因为村里建设发展的需要,这座牌坊门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拆除,但是余氏家贫志不短的好品格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并在下一辈子孙口中流传着。
采访手记
有一种幸福叫“吾家有老”
采访“范姓”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老人家们的热情。十几位范氏宗亲围坐在长桌边上,其中超过一半以上为年过6旬的长者,他们有的从西苑赶来,有的从龙华赶来,赴一场关于姓氏文化之约。早知道会让他们如此奔波,在预约采访之际,我们宁可走得再远一些,采访地点再多一些。
老者们神采各异,相同的是白发丛生,还有言谈之中的认真劲。《仙游县范氏族谱》主编范永地说,有一回在校对纷繁复杂的资料时发现了两处“丙申年”,两处内容的表述却差异极大,尽管他怀疑,多半是因为天干地支纪年法中,60年一轮回的关系,但他依然多方打电话查找、验证,确认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这个思路将资料中的时间表述进行统一。
老人们不仅做事严谨,还有一种倔强:氏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族谱和宗祠。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向后代子孙讲述先祖的故事,无论是血脉远祖,抑或是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祖先,“就像以前,我们的上一辈告诉我们的那样”。
老人们的身上往往有着很多质朴的存在,让我们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感动,不自觉地思考着,这看似五彩缤纷的漫漫人生里,究竟什么才是值得的,什么才是活着的意义。
凡人优品
古稀老人带头集资 合力修宗祠
每个姓氏都是一本“书”。宗祠作为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更是宗族的象征。在大济镇三会村,几个古稀老人自发重修宗祠,只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让后代知道自己家族的起源和传承。
75岁的范瑞云家住三会村郑庄小组,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队长已经58年了,他是重修宗祠的发起者。范瑞云告诉记者,范氏宗祠从1958年被破坏之后,就再也没有重修过,不少文化和资料也都断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祠观念对家族管理和繁衍都是很好的补充。怀着这样的初心,范瑞云召集了龙华镇、西苑乡等其他支系的联络人,在范瑞云的牵头下,这些老人们开始着手准备重修宗祠。
重修宗祠这个念想很快在宗亲里传开来,因为做事廉洁认真,范瑞云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2010年,范氏宗祠开始动工重修。范瑞云便挨家挨户登记人数,并按人数收取重建费用。面对修建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范瑞云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任劳任怨。“众口难调,难免会有不予配合的,甚至有搬弄是非、牢骚闲话的。”范瑞云说道,最重要还是要做到公平公正,一方面以身作则,民主决策,账目公开,另一方面宽厚友善待人,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
历经6年,祠堂终于重修完成,外墙全部重新装修,并建设了接待室和会议室,祠堂门前田野环绕,参照古祠样式,砖雕石刻,木檩网板,罗砖铺地,门前还硬化了活动广场,以方便村民开展各种休闲活动。每逢八月十六,范氏宗亲都会来此缅怀祖先,发挥着它的德育教化作用。
虽然组织修宗祠、筹资的这几年范瑞云没少吃苦、没少受累。但他觉得,能为家族的繁衍生息贡献自己晚年的一份光和热,心里感到特别高兴和满足。
退伍军人言传身教 军魂铸家风
12月16日,来到度尾镇圣山村村民范福来家中,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军旅情。
门口放着解放鞋,墙角挂着军绿色帆布包,墙的中央则挂着两面电子报时纪念钟,包和钟的落款分别是“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 中央慰问团一九七九年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 作战老兵留念”。
而村民范福来便是这些物件的主人,他视它们如珍宝,几十年来一直将这些东西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尽管如今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魁梧的体格仍有军人的风采。
据范福来介绍,1977年他应征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争,前往广西边界作战,1979年,在一次战役中他们的队伍被敌人围堵在山上,缺粮断水,他作为一班之长在带头下山取水过程中遇到敌机轰炸。两名战友当场死亡,而他虽然躲在石头后逃过一劫,却因为腿部外露被子弹铜碎片划出12处伤口。1981年,他带着集体三等功、个人三等功及一张中国残疾军人证书光荣退伍。
虽然已经离开军营30多年,但是军人“不服输、敢拼”的风骨及品质仍然烙在他身上。退伍之后,他最初在粮站上班,下岗之后自己创业从事果树种植,生意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风生水起,范福来一路脚踏实地,不喊苦不喊累。对待子女他亦是如此,“我常常教育孩子们军人的孩子也要有军人的品格,要始终坚持听党指挥、团结合作,要坚持艰苦朴素、脚踏实地。”如今,他的子女都学有所成,儿子成为一名人民公仆,女儿在福州从事电子技术研究,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着的军人的作风,延续着良好的家风。
下一期: 柯姓
欢迎讲述你的故事 新闻热线:8669900
本版文图: 今报记者 林群 陈慧贞 黄剑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网站标识码:3503220045 闽ICP备05007465号-1
闽公网安备 35032202000077
版权所有©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 2006www.xiany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