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廉孝传家风 刻石石成花

来源:本网 时间:2016-06-20 16:1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廉孝传家风   刻石石成花

 

  朱姓系中华十四大姓氏之一,祖辈度谱分牒,千年沧桑,繁衍生息,成为望族。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朱姓作为炎黄子孙的一支,在历史舞台上涌现出,如圣贤朱熹、皇帝朱元璋,开国元帅朱德等千古名人。
“厚德懿行炳青史,高风亮节昭丹心”、“流芳百世景仰崇祖圣义,温馨千秋雍容孝子贤孙”……千百年来,朱氏宗族入闽进仙后,坚持“廉孝传家风”,历代以来人才辈出,簪缨不绝,清官名留青史,孝子广为传颂。
“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于僧,继于王,终于帝,龙兴今仰圣人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甚是严密法网,重绳群臣,朱氏祖辈大多为官清廉。古有宋代通直郎朱赏,东沙(现枫亭一带)人,勤奋笃学,胸怀豁达,孝干亲,慈于众,“居乡党而恂恂,处兄弟而怡怡”。他牢记古人云:“有心刻石石成花,有心读书会做官”,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举成名天下知,求得一官半职,为朱氏家门光宗耀祖。后来他拜辞双亲及妻子,赴京应试,特赐予同进士出身。初任龙溪县尉,次任南剑州(今南平)别驾,三任南安县丞。为官二十多年间,尽心尽责效职朝廷,办事精明能干,廉洁奉公,蒙恩转通直郎,赐绯鱼袋(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赦“朕绍休祖宗,布庆中外,乃眷耆而归,可无序进之荣,以贲乡闾之便,尚绥吉殿腆我新恩”。后来朱赏归隐在家29年,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兴办公益事业。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朱宗,孝仁里(现赖店镇玉墩村)人,其父朱绂为宋徽宗潜藩旧臣,徽宗尊宠潜藩之旧,并录其子,多超进大官。朱宗从不自报家门,亦无人为朱宗进言。朱宗虽是当朝宰相蔡京姻亲,但在蔡京持国柄20余年间,未曾造其门附势。他官至右朝散大夫,累赠中散大夫,后入祀仙游乡贤祠,其刚正不阿、不攀权贵被后世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仙游朱氏也涌现出大批博士后,博士、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及各个行业的英模人物,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朱寨(海安、海滨、和平、辉煌一带朱氏聚居地的合称)的朱姓子孙离乡打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他们有着“鹿得草寻群,蚁觅食报众”的团结、大义精神,带动兄弟族亲共同脱贫致富,还慷慨解囊,扶贫救困,热心公益事业,如知名企业家朱晖、朱明贵,朱建峰等。
“子之所贵者,孝也。”自古朱氏就以从孝为本,历史上有孝子公、孝子妈的故事,现今朱氏的子女媳妇依然传承“孝”的好家风。古人云:“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朱氏儿孙真正打破古语,做到“久病床前出孝子”。记者在朱寨走访中或听闻或看到朱氏后人的孝子孝女不胜枚举,如海滨村的40多岁的朱国辉把在外的生意交托给别人帮忙打理,自己在家悉心照顾多年卧病无法自理的84岁老父亲。在海滨村95岁老人朱三姐的家中,记者看到,她的儿子朱宗林搀扶着她在卧室走动,朱三姐一脸自豪地说,她的儿子朱宗林和媳妇蔡美妹很孝顺,十几年来一直悉心照顾她,让她活得舒心。“母亲24岁就守寡未改嫁,一直养育我成长,太不容易了。”朱宗林动情地说,即使照顾老母亲再怎么辛苦,现在的他也要像母亲当初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那般,照顾她。海安村老协会67岁的副会长朱风烟长年无微不至照顾100岁的母亲,为她洗衣煮饭,聊天解闷。记者来访时,她将母亲搀扶出卧室,“衣领歪了,我帮你整整,拍照更好看”。她轻轻拍了拍妈妈的后背说,然后温柔细致地帮她整理。朱风烟笑着对记者说,照顾母亲虽然累,但是她能长命百岁,便是全家人的福气。

朱姓图腾

 

  人们普遍认为认为朱氏以蜘蛛为图腾,因为伏羲句芒曾经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八卦和罗网。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在采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朱氏族群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朱木的后裔,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族徽和图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寻根问祖

莆仙朱氏分衍三支

  岁月沧桑东逝水,史册斑驳忆往昔。历代姓氏书和朱姓谱牒在谈到朱姓起源时,约有4个说法。一是从赤心木和蜘蛛两种图腾上演化而成;二是源自生活于“三皇”时代、号称“古天子”的朱襄氏;三是追溯自曹姓,认为朱氏是曹姓繁衍出来的分支,曹姓先祖也就是朱姓的血缘先祖;四是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
入闽的朱姓分衍为三支,其始祖均为唐宰相朱敬则的三名裔孙,一为敬则第六世孙朱澥,二为敬则第七世孙朱玑,三维敬则第十一世孙朱松。
莆仙朱氏一大部分为朱玑的后裔子孙,现在莆仙定居的有琳井(今荔城区黄石镇井埔、龙桥镇西山等村)、钱江(今仙游县枫亭镇海滨、海安、和平村)、旗峰(今仙游县龙华镇红旗、新峰村),大济镇前朱、后朱圳边及鲤城后门亭、文雅堂,另有一小部分在榜头,钟山,盖尾等乡镇。

家风家训

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经典

  朱氏家族的训范在具体形式上有多种多样,主要有祖训、族训、家训、专训、朱姓名人经典治家训范、谱训六种。闻名遐迩的《朱子家训》就属于朱姓名人经典治家训范,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亲自制订了六条家规治世传家。
在朱姓家法中,还有一篇可与《朱子家训》相媲的,那就是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格言中如此写道: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怪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勿侍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悟必多;颓惰自甘,家产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传家之宝

朱寨西雁塔  护风水保平安

 

  枫亭镇海滨村新兴宫前,有一座石头搭建的古塔,叫做西雁塔。该石塔造型别具一格,塔高约9米,共有四层,第四层镶嵌四尊神采奕奕的佛像,其余三层用长方体石条搭建而成。据了解,西雁塔和东海镇海头角东雁塔俗称“姐妹塔”。
关于西雁塔的由来,村民朱来应告诉记者,西雁塔的建设是为了守住这里的风水。据介绍,西雁塔旁边的新兴宫创建于元至壬戌(1332年),那时候,人们在新兴宫里面兴办学堂给孩子读书写字。但是因为毗邻海边,每逢涨潮的时候,海水就会涨到宫庙墙根上,直到退潮之时,海水才会跟随退去。久而久之,当地的人们害怕村里的福气、财气会被退去的海水席卷而去,就在新兴宫旁边兴建了这座石塔,目的就是为了镇住这里的风水,让朱寨子民安居乐业,繁荣富贵。
随着岁月的推移,海陆变迁,此时的新兴宫前已经不会再有涨潮海水蔓延的情况了。但是西雁塔依然屹立在宫庙前,俨然成为当地的一道特色风景。

采访手记

族谱说事,沟通古今

  族谱,记载着家族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兴衰和荣辱、英才和胜迹等内容,是子孙后裔追思先祖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家姓》诸多文章的重要依据。洋洋洒洒上千年历史,化为平面的二维文字,难免令读者咀嚼费力。
在采访仙游朱姓的过程中,《中华旗峰朱氏宗史》的主编朱政才提出一个观点:用写小说的方式讲述宗族的故事,增加族谱的通史性和可读性。把中华朱姓历史、人文事件和旗峰朱族历史人文事件紧紧连接一起,区别于翻看传统族谱的枯燥无味。
例如,朱姓的源起可追溯到原始的图腾崇拜,相传一是赤心木(水松),一是蜘蛛。为何将弱小的蜘蛛作为氏族徽记顶礼膜拜?《中华旗峰朱氏宗史》选用了朱广平在《邾国史话——朱姓的起源》中推测,可能与远古先民图腾崇拜中的“感恩”现象有关。朱氏曾因天灾缺少食物,眼看着河里的鱼却不易捕获。这时候,他们偶然发现蜘蛛结网捕虫的现象,遂效法蜘蛛结网之法,用以捕鱼和网兽,度过了难关。因此,蜘蛛被认为是祖先的化身,前来拯救子孙,从此被敬为神灵,受到全族崇拜。
又例如,朱氏一族将“武”看成自家有别于其他巨姓贵族的标志,从盘古开天时神勇好战的火神朱明(即祝融),到屠夫出身的大侠客朱亥,后梁皇家的朱温家族,统一天下数百年的凤阳朱氏朱元璋,再到近代的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宗史通过尚武重侠的脉络,一一讲述古今名人,尤富可读性。
族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弘扬华夏民族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的综合载体。一本可以兼具小说可读性和历史严谨度的族谱,无疑将对沟通古人、今人、后人的感情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凡人优品

40年“和事佬”就图和谐多一些

  龙华镇新峰村利厝自然村72岁的朱存金,在村里是一个“名人”。每当村民家里遇到纠纷事,最先想到的就是他这个“和事佬”,村里操办喜丧事也会叫他来帮忙。
村民说,从1970年部队退伍回来,朱存金担任了村里生产大队的干事,多年在村里为村民办事。因为处事比较公平,所以村民有矛盾都会叫上他,让他出面协调解决。回忆起邻里的棘手事,朱存金告诉记者,“最难的就是家务事”。过去村里有兄弟分家的习惯,曾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六七个兄弟,因为分家时财产分配不均,发展到兄弟之间水火不容的局面,尽管村干部多次出面,但始终没有解决。村民找到了朱存金,请他帮忙。他到这户人家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田间公家分粮都难免有误差作例子,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私心,分家这种事情是不会存在完全平均的事情,凡事要三思,不能冲动。劝勉他们兄弟之间应该团结、和睦,正视父母的财产是有限的,更多的应该靠自己去努力奋斗。受到他话语的劝导,最终几个兄弟都平静下来,和睦完成了分家。
对于老伴的“热心肠”,妻子虽然嘴上常抱怨,心里却是支持的,有时还会跟着他一起出面去调解,“有些家长里短的事,作为男人不好说的,我也会帮着说说。我们家庭和睦,也希望乡亲们之间少些矛盾! ” 
“我觉得做调解,除了要熟悉情况、掌握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而且要公平公正,只要耐下心来好好说,事情总会解决的。 ”朱存金说,只要村里人有需要,他还会出面调解,有时候躺在床上他也会想着如何更好的去解决村民的矛盾,“不图什么,就希望咱们村的矛盾少一些、和谐多一些!”

“叔公级”老师传承父母好品质

  在赖店镇玉墩村,有一名年过八旬的退休老教师朱新民,他不仅是村里孩子们的“叔公”,更是他们尊敬的“朱老师”。
朱新民原本是泉州第十五中学的教师,1995年退休后被返聘,2000年他回到仙游养老。玉墩村交通不便,教育发展也较慢,当时同宗里有几名将要升初中的孩子需要补习英语,却苦于找不到可以帮忙辅导的老师。在与家里晚辈的聊天中,朱新民得知大家的难处,便自告奋勇承担起这一任务。直到几年后村里出现了培训机构。
“英语入门比较简单,我让他们找些相关教材自己熟悉一下,就可以教了。”82岁的朱新民说,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这些教学任务对他来说并不难。当时参与辅导的大多是他的孙侄辈,第一年他就在自己家里给学生辅导,后来村里远近不少小升初的孩子都来找他补习,他便将朱氏祠堂清理一下作为临时教室。退休在家本是颐养天年享清福的时候,朱新民却要跟孩子们一起在酷暑中学习。许多孩子的家长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要交培训费给朱新民,都被他一一拒绝,于是家长们就送来鸡蛋、青菜等自家的土特产,却也都被回绝了。
“孩子们爱学习是好事,更何况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怎么能收人钱财。”朱新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清末的传教士、基督教牧师,母亲是仙游道德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他们在困难年代坚持让8个子女接受教育,教导子女要助人为乐。父母的这种思想一会影响着他,他也常教女儿要崇文重教、助人为乐。如今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国家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铸就“中国第一胎”行善十余载

  枫亭镇海安村朱晖“白手起家”,他通过打拼努力,创办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铸就了“中国第一胎”,事业成功后的他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朱晖出生在枫亭镇海安村一个多子女家庭,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养他念书,年仅十六岁的他便辍学跟随兄长到外地打工。打工期间,他发现同村的朱氏兄弟在工地上靠补车胎发了家,于是朱晖着手开始创业。1984年春节后,他带着掌握补胎技术的堂兄和10个乡亲来到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工地,为施工车辆补轮胎。因为刻苦努力、诚信经营,他从补胎行业中挖出“第一桶金”。朱晖从此不断谋求事业发展,几年后,他的补胎生意已经扩大到深圳、珠海、南京等地。
为了给家乡人提供就业机会,2005年,朱晖决定回乡创业,于是就有了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公司占地468亩,注册资本1亿元,计划投资8亿元,该项目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6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胎”的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功下线,海安公司成为世界上第四家能够生产巨型工程子午胎的企业。
穷不忘德,富不忘道。村里老人朱来应告诉记者,朱晖非常重视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对家乡的教育兴学事业尤为重视。2012年我县成立慈善协会,他表示愿意赞助800万元,还为我县枫亭中学捐赠500万元,每年捐出大笔费用帮助贫困孩子上学。同时为宗族事业捐建200多万元,还乐捐100万元活动经费助力福建省姓氏源流文化研究会朱氏委员会的发展,十多年来,他先后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资超过3000多万元。

下一期:蔡 姓

欢迎讲述你的故事
新闻热线:8669900

本版文图:今报记者    余立凡  黄剑普  林群  陈慧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