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河办〔2017〕23号
仙游县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
仙游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为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夯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补齐农业生态环境短板,按照省、市、县河长制要求,特制定《仙游县2017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仙游县2017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方案》、《2017年仙游县种植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仙游县2017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2.仙游县2017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方案
3.2017年仙游县种植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仙游县河长制办公室 仙游县农业局
2017年7月4日
|
抄送:朱建阳副县长。 |
|
仙游县河长制办公室 2017年7月4日印发 |
附件1
仙游县2017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福建省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的要求,依靠植保科技进步,促进植保公益性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形成合力,坚持“四个”基本原则,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有效控制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与保产并举。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
2.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在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大力推广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做到保产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5.重点关注我县各水系如木兰溪、枫滋溪、沧溪、柴桥头溪等流域农药污染的整治工作。
(二)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完善重大病虫害监测体系,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7%,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6%,农药利用率达38%,农药使用量以2016年统计年鉴为基数,其中大济镇下降30%、度尾镇下降20%、盖尾镇下降15%、其余乡镇零增长。
(三)技术路径
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控”主要体现在生态调控、病虫源头控制、预防控制、疫情阻截控制等;“替”主要体现在综合防治替代化学防治药剂、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剂量农药替代高毒低效高剂量农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等;“精”主要体现在监测预警精确、防控时机精准、施药技术精细等;“统”主要体现在病虫害统防统治,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二、关键措施
实现农药零增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药使用者、植保工作者、农药械生产者、统防统治服务者等许多方面,需要对产品结构、施药设备、防控方案、组织模式、扶持机制等进行优化,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前提,力争提前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总目标。
(一)推进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普及,以高效低毒低残留低剂量农药替代高毒低效高剂量农药。
1.强化病虫监测预警。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
3.强化关键环节科学用药。科学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对症选药,合理添加喷雾助剂。
4.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各乡镇要以培训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农药经销商和农户为重点,宣传普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知识,让农民用好药、少用药。
5.农药使用量监测,每个乡镇在粮食、果树、蔬菜、茶叶四大类农作物各设立1个农药使用量调查户,每个调查户的单个作物种植面积不少于50亩。具体办法见《2017年仙游县农药使用情况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二)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以服务组织全程承包服务方式替代一家一户分散防治,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发展服务组织,到2017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水稻、蔬菜、茶叶、文旦柚)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1.发展壮大服务组织。要千方百计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大户进入统防统治领域,尽可能利用中央防灾救灾资金的扶持、奖励政策,促使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尽快形成规模,或引进外面规模化大、专业化程度高、先进植保器械的服务组织来开展防治工作。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延伸服务领域,提高现有组织的服务能力和赢利能力,督导服务组织规范从业,稳步发展。
2.提升装备水平。鼓励服务组织更新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智能植保无人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飘移损失,整体提升施药作业效率,提高喷药质量和农药利用率。
3.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适融合,把统防统治的组织方式与绿色防控的适宜技术措施集成融合为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各级植保机构要及时提供病虫测报与防治信息,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抓好绿色防控措施、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介工作落实,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着力抓好废弃农药包装物安全处置。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采购大包装农药,在统防统治服务区、农业项目实施区推行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或农药经营者签定回收农药废弃物协议,消除包装废弃物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科学安全处理。
5.完善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农药经营管理严格按《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范农药经营行为。坚持严禁销售、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督促各农药经营者建立购销台帐,销售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农药经营者应当向购买人询问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科学推荐农药,必要时应当实地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不得误导购买人。
(三)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加大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县场机制作用,加快绿色防控推进步伐,以绿色防控产品替代化学防治药剂。
1.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到2017年底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50万亩次以上。
2.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选择大棚蔬菜、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3.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植保机构为重点,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带动农民科学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农业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领导小组,局内有关科室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具体工作。各乡镇农业部门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保障各项措施落实。
(二)上下联动推进。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加强督查。切实加大对“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支持力度,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增强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雨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项目,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召开会议、现场讲解等方式,重点加强对从事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人员培训,提升防治水平,确保农药减量技术落到实处。
(四)强化服务监管。成立“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开展研究示范,加强指导服务,把各项技术落实到位。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农药现场监管,开展农药现场专项检查,打击各种农药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附表:2017年全县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任务分解表
附表
2017年全县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生物防治、
绿色防控任务分解表
单位:亩
|
序号 |
乡镇 |
高效低毒农药 |
生物防治面积 |
绿色防控面积 |
绿色防控 技术推广 |
||
|
|
全县 |
80000 |
300000 |
10000 |
120000 |
||
|
1 |
鲤城 |
1000 |
3750 |
125 |
1500 |
||
|
2 |
鲤南 |
2600 |
9750 |
325 |
3900 |
||
|
3 |
赖店 |
6000 |
22500 |
750 |
9000 |
||
|
4 |
盖尾 |
7000 |
26250 |
875 |
10500 |
||
|
5 |
郊尾 |
5200 |
19500 |
650 |
7800 |
||
|
6 |
枫亭 |
3800 |
14250 |
475 |
5700 |
||
|
7 |
园庄 |
4200 |
15750 |
525 |
6300 |
||
|
8 |
榜头 |
7800 |
29250 |
975 |
11700 |
||
|
9 |
钟山 |
6800 |
25500 |
850 |
10200 |
||
|
10 |
游洋 |
3400 |
12750 |
425 |
5100 |
||
|
11 |
石苍 |
2000 |
7500 |
250 |
3000 |
||
|
12 |
菜溪 |
1600 |
6000 |
200 |
2400 |
||
|
13 |
社硎 |
1600 |
6000 |
200 |
2400 |
||
|
14 |
书峰 |
1000 |
3750 |
125 |
1500 |
||
|
15 |
大济 |
8200 |
30750 |
1025 |
12300 |
||
|
16 |
龙华 |
5000 |
18750 |
625 |
7500 |
||
|
17 |
度尾 |
9400 |
35250 |
1175 |
14100 |
||
|
18 |
西苑 |
3400 |
12750 |
425 |
5100 |
||
附件2
仙游县2017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方案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深入推进科学施肥,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
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落实方案的通知》(闽农厅办〔2016〕12号) 文件精神,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积极探索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仙游县2017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方案如下。
一、现状和形势
(一)化肥施用现状。据仙游县统计年鉴数据,2015年全县农用化肥(折纯,下同)施用总量3.20万吨(其中氮肥1.21万吨,磷肥0.42万吨,钾肥0.59万吨,复混肥0.98万吨),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3.1万亩,果、茶面积21.3万亩,折亩施化肥37.9公斤。据专家分析,我县耕地基础地力偏低,化肥施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较大,大体在50%以上。我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耕地利用率高。经济作物面积大,蔬菜、果树用肥量较大,一般亩施肥(实物量)150公斤左右,肥料利用率低。
(二)面临的形势。化肥施用不合理问题与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还成为农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三)实施可行性。据近年各地试验、示范统计,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各种粮油作物增产幅度一般在8%~15%,瓜果、蔬菜等增产效果更为明显。随着我县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提高农作物单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协调土壤、肥料、作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土、肥、水、种资源的最大潜力,才能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水稻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20%、45%,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5.8、1.7和3.9个百分点。据统计,全县2015年氮肥施用量(折纯,下同)比2010年(项目实施前)减少296吨,磷肥施用量减少184吨,钾肥施用量减少318吨,复合肥施用量增加43吨,单质肥料用量减少了,复合肥用量增加了,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施肥越多越增产”等传统施肥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控氮、减磷、增钾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如果科学施肥各项措施到位,肥料利用率逐步提高,2017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减少5%是可能的。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的发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的同时,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沿海、平原与山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和施肥水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选择适宜的肥料配方和技术推广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努力实现“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
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测土配方施肥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着重抓好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主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以及种植业大户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点解决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在地区之间、作物之间的供应和平衡,强化测土配方和施肥指导等公益性服务环节。
四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作用,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目标任务
2017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减少5%(比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以上。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得到推广。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2017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37%以上。
三、技术路径和区域重点
(一)技术路径
1.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促进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3.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减少盲目施肥行为;改表施、撒施为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机械施肥等方式。
4.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二)作物主产区重点
1.水稻主产区
(1)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锌、硅、钙等中微量元素。
(2)主要措施: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大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的合理利用,恢复发展冬闲田种植经济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注重用石灰等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
2.果树优势产区
(1)施肥原则:依据叶片、土壤营养诊断结果,对照基础营养配方与当年具体施肥情况、单产水平、树势状况等因素,实行土壤改良优先,主要营养平衡为主,微量元素补缺的原则。调节土壤酸碱度,增施有机肥,主要营养元素矫治以土壤改良为主,微量元素矫治以增施有机肥为主,必要时进行叶片补缺。
(2)主要措施:推广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果树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利用农家肥,施用沼渣、沼液;未封行的果树间种豆科作物,种植果园绿肥,秸秆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的园地每2-3年施用石灰等改良土壤。
3.蔬菜主产区
(1)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
(2)主要措施:
露地蔬菜:推广配方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蔬菜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有机肥,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沼渣沼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的菜地施用石灰等改良土壤;实行水旱轮作制。
设施蔬菜:除参照露地蔬菜的做法外还要结合设施蔬菜的特点,一是突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二是降低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施用的有机物料必须充分腐熟。
四、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加大园艺作物推广力度。在做好粮食等大宗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工作重点转到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上。二是完善施肥指标体系。继续统筹安排粮食作物“3414”肥效试验等试验,不断完善粮食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探索建立经济园艺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三是加强示范推广。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和作物特色特别是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针对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使用配方肥。组织实施以推进配方肥应用和施肥方式转变为重点的示范工程,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四是加大配方肥施用范围。积极探索农企合作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大中型肥料企业为示范县、乡(镇)、村生产供应配方肥,加快构建配方肥产供网络,筛选一批诚信经营、服务规范的网点,向农民提供配肥供肥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用配方肥。
(二)推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喷、滴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二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追肥施肥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三)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一是加强信息化服务。继续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农民听得懂的语音、看得懂的信息、收得到的方式,指导农民选肥、用肥。二是加强技术研发。联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重点开展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式。
(四)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落实完成省厅下达推广商品有机肥面积,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支持农民增施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应用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等技术,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五)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以耕地地力提升工程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力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
(六)建立农资监管平台。2017年底前,建立肥料销售监管平台,监测全县肥料使用情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仙游县农业局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组织管理,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加强化肥零增长减量化行动的技术指导与检查监督。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施用商品有机肥、推广高效缓释肥料等的资金扶持力度。
(三)强化技术指导。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把各项技术落实到位。要加大科学施肥技术培训力度,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对广大农民、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进行培训,着力提高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科学施肥水平。
(四)强化宣传培训。充分调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和模范事迹,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2017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的认识。通过现场会、电视、广播、报纸、建议卡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技术和方法,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
附件3
2017年仙游县种植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种植业废弃物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仙游县种植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思路,坚持“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探索建立可操作性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推动农村农膜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种植业废弃物污染,实现2017年种植业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76.8%。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示范带动工作,探索新型回收模式。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结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项目,在蔬菜等大田作物开展农田残膜回收示范。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减少大田育秧育苗用膜。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要切实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技术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尤其要做好示范引导,探索建立废旧农膜污染治理示范区、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促面,向农民集中展示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技术;要加大宣传引导,示范推广厚地膜(布)、可降解地膜,鼓励对地膜进行循环利用。结合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补贴项目,宣传推广大棚膜“旧膜抵新膜”模式。
(二)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推动回收与利用。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引进推广新型环保型农膜和废旧农膜回收加工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推广可降解地膜,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同时,抓好废旧农膜残留例行监测和回收利用效果评价等工作。
(三)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捡拾,提高回收率。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废旧农膜捡拾和回收的有效模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提高捡拾率和回收率。积极与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和供销部门设立的回收站合作,摸索废旧农膜回收新模式,并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环境污染治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谋划,加强宣传,抓好落实。要成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小组,明确职责,靠实责任,抓紧制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探索摸索,加快回收利用步伐。
(二)强化部门协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动。要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工作推进。各镇(街道)政府和发改、农机、畜牧、科技、环保等相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种植业废弃农膜回收工作,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推动废弃农膜回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抓好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废旧农膜捡拾和回收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废旧农膜污染的危害,切实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农业废旧农膜治理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废旧农膜治理工作中。加强与媒体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充分保障和发挥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作用,为推进废旧农膜治理的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