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鲤湖祈梦诸法举偶
编者按: “中国梦文化之乡”仙游九鲤湖祈梦的传奇故事流播广泛,历代不乏其人为之整理。笔者对搜集整理的传说进行梳理,发现古人对“运”极为重视。前人借九仙造梦,以求精神寄托,因而仙梦内容也应“运”而生,主要有:官运(科举梦)、家运(平安梦)、财运(发财梦)、丁运(婚育梦)、命运(福寿梦)等。为了艺术地体现梦的内容,古人还创造了“仙梦诸法”,主要有:曲解法、点巧法、直白法、半半法、错怪法、拆字法、连意法、励志法、借口法、反意法、玄解法等。现以“官运”(科举梦)为例,举偶诸法,仅一己之见,作抛砖引玉,以参与九鲤湖祈梦习俗文化之传承守护。

珠玄石奇特景观 记者 林罗晓 摄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是明朝苏州人。他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被称画坛“明四家”。唐伯虎诗文潇洒、书画冠绝、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自诩“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与九鲤湖仙梦之缘,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相传,出身于商贾之家的唐伯虎,九岁从师习举业,从小天资聪颖。十五岁时,考中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名播于江南。十九岁娶徐延瑞次女为妻。正当他春风得意时,家中却屡遭不幸。几年内,父母、妻、儿相继而逝,他情绪悲伤,家境败落。弘治九年(1496),二十七岁的唐伯虎带着美好的梦想,慕名来到九鲤湖祈求功名梦。临行时,为官的同乡王鳌,特作《送唐子畏之九仙祈梦》诗,为唐伯虎送行。唐伯虎千里迢迢到了九鲤湖祈梦,当晚他就梦见九仙公“赠墨一丸”(一说一担)。一早醒来,满心欢喜,自圆其梦:仙赠翰墨写文章,我凭文才成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二十九岁的唐伯虎赴应天府(今南京市)参加乡试,夺得解元(第一名)。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自觉有仙公赠墨,蟾宫折桂,志在必得。特作《题画鸡》诗云:“血染冠头锦作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第二年,三十岁的唐伯虎满怀信心地往北京参加会试,途中与江阴富家子弟徐经相遇,成为莫逆之交。科场上二人文彩飞扬,眼看功名就要成就,突然有人告发徐经向主考官买试题,皇帝下旨查办,唐伯虎受到牵连,朝廷认为他难逃干系,不能为官,只能为吏。他受不了这种耻辱,从此纵酒烧愁,傲世不羁,卖文卖画度日。特在桃花坞中建了一座“梦墨亭”,常与诸文友在亭中饮酒吟诗,赋词作画。他作《志》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伯虎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美梦破灭了,但诗画的名声却响遍天下。唐伯虎自觉好笑,原来仙公赠墨是写诗作画的,并非科场作文章。但是,无奈的他梦中还想下科场。他四十九岁那年八月十四日晚作了梦,便忆写梦境,特作《梦》诗:“二十馀年别帝乡,夜来忽闻下科场。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场忙。钟声敲破邯郸景,依旧残灯照半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乡镇公开链接
部门公开链接
省内导航链接
省、部委链接
网站标识码:3503220045 闽ICP备05007465号-1
闽公网安备 35032202000077
版权所有©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 2006www.xiany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